江竹兵:打造新质生产力

· 企业动态

2024年5月20日,在第七届持续绩效发展节暨4N绩效16周年庆典主题峰会上,行动教育集团首席绩效导师江竹兵带来《打造新质生产力》的主题演讲。以下是江竹兵老师演讲实录,部分内容有删减。

打造新质生产力,实现企业高质量增长。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国策,我们国家在提高质量发展,同时也提出新质生产力。

和各位有什么关系?过去这一年,用三个形容词表达我的感受:

第一个是极度的焦虑;

第二个是极度的兴奋;

第三个是极度的紧迫。

为什么焦虑?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非常飞速的发展。为什么兴奋?因为问题点就是增长点,如果今天我们深陷泥潭,那我们更需要仰望星空。为什么紧迫?因为时不待我,白天要打仗,晚上要学习,一周七次,把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像海绵挤水一样压缩出来,频率加快。

人类发展史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史。人类几千年,每个阶段都有拐点,拐点一旦出现,生产力就会极大的进步。工业革命、电器革命、信息化革命,到今天的数字革命,人工智能革命。

从国策层面,掌握先进生产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。意味着什么?今年年初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首次政治学习上讲,聚焦新质生产力。

我们为什么要打造新质生产力呢?不是为打造而打造,这样没有意义。我们的发展成果过去追求的是规模,今天要追求高质量,过去是速度现在是效益。这个结果锁定好后,接下来往前找根因。因是我们的生产力,我们的手段,从旧质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。

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增长。如何实现呢?从三个方面和各位增朋友做个报告:从战略选择到具体打法再到底层文化构建。

首先是战略选择,我们打造哪个方向的生产力,构建什么成果?

 

一、战略选择:择高而立,追求高质量增长

1、是什么?

高质量增长是高标准。当下我们听到更多的词是:既要、又要、还要。既要量,又要利,还要流。没有增量不行,没有利润产生也不行,没有现金流更不行。

高质量增长背后是老板的高标准。今天企业讲我就是既要、又要、还要,过去我们认为讲既要、又要、还要,老板你到底要哪个?关注量或者关注利或者关注现金流。今天高质量增长企业是既要、又要、还要,是短期加长期。所以是两难选择,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竞争力水平。既要、又要、还要的背后是高标准,这是现实。

2、高质量增长是战略选择

高标准背后你选择是什么?是走一条容易的路,还是走一条难的路,这个选择产生了分水岭。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取法其上,得乎其中,取法其中,得乎其下。这件事情和别人无关,和你的选择有关。

3、高质量增长是天下大势

人们要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,你之所以竭尽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,因为你心中有高标准,而这个标准就是既要量,又要利,还要流。

但过程中你会发现最后企业博弈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。大多数人是贪图安逸,是不想改变的。因为人有舒适区,所以最后的行为是左右摇摆,不敢要求,自降标准。如果每天不提高标准,它就是每天在降低标准,不断的降低,最后降到底裤都没有了。

举一个例子,如果企业的生意不好,卡在两个地方:第一产品一定出了问题;第二,内部管理一定出了问题。

产品为什么出问题?根本原因是品质一定出了问题。品质是有标准的,企业年年讲标准,还有审计标准,但品质为什么一直在下滑?因为早上起来员工的头脑在重复他的标准,但动作一定不会坚持,人性的博弈相当难。

大部分出问题,一定是产品越来越差,市场越来越不行。最后的结果是脱离市场、脱离客户、脱离终端。

第一个观点,只有极致高标准才有可能打造新质生产力;

第二个结论,极致高标准和别人无关,和你的战略选择有关,和你的员工无关,和1号位的战略选择有关;

第三个结论,标准是人性博弈,请你赢得这场战争。

大量的企业是被员工绑架了,对人性的绑架,因为他的理由极其丰富:客户需要,市场是有空间的,对手也这么做啊。

所以你是一个人和999个人博弈,这是心力。唐僧西天取经是四个人和一匹马,马不用博弈的,听不懂人话。四个人都快要到西天了,猪八戒说回高老庄,这就是人性的博弈。

 

二、产品聚焦:取一舍九,打造战略大单品

如果打造新质生产力,要选择一个产品,因为既要、又要、还要,所以怎么打造战略大单品呢?这里面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,核心竞争力背后,你的高质量增长,首先来自哪一款产品?哪一款产品可以成为这个赛道的冠军?

这件事情从道理上讲极其容易,取一舍九,要选择哪一个。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,为什么做不到呢?现状是什么?过多的SKU,什么都做,什么都做不好。

我们叫产品儿多母苦,区域广种薄收,客户大小通吃。如果三个里面有一个犯到了,人性博弈战场就已经败下阵了。产品一个爹妈,养了很多的孩子,大的已经30了,小的2岁,每个都养大,哪个也不能掐死,掐死也于心不忍,送人也于心不忍,最后养着养着,爹妈养的越来越苦。

怎么做呢?我们企业是四问四查。

四个问题:第一个,我们为谁服务?第二他有什么需求?第三差异在哪里?第四是战略单品是什么?四查就是产品损益表,客户损益表,渠道损益表,员工损益表。这里有一个问题,财务怎么跟你算帐?财务算帐和战略算帐两个是不是合二为一?

两个角度不一样,这个时候的取舍就很难。一个是果的角度,一个是因的角度。两个角度同时算的时候,往往现状是紧急打败重要,日常打败战略,短期打败长期。

举个例子,安徽宣酒在去年的N次方沙龙上分享,李总说要选择高标准,然后取一,战略是八个一,一以贯之。

战略的一,做中档白酒第一品牌;产品的一是小窖酿造宣酱酒;客户的一中端消费者;市场的一聚焦安徽市场;终端的一研究门店渠道;生产的一丰满醇厚;管理的一20%的关键人才;文化的一为社会创造价值,为员工创造幸福。

所以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,如果说绩效的背后是人性的博弈,我对这个社会的终身贡献就是在人性博弈上穿透它。

 

三、执行落地:一以贯之,聚焦饱和式攻击

是什么?

战略是老板和副总高层思考的,就那么几个人想清楚。但是执行是个人要干的,所以从目标往下贯彻,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,千条线能不能围绕我们的新质生产力,这件事情也是非常大的考验。

所以我选择了一个词叫一以贯之,一以贯之是长期主义,是知行合一。长期主义如何打通,一以贯之又如何落地?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卡点,我选择了三个人,我的三个偶像:曾国藩、毛主席和稻盛和夫。

这些人是怎么穿透人性?我总结了几个词:白天打仗,晚上学习。曾国藩第一猛将是教书先生,打仗不要命,晚上学习读孔融之道。毛主席,白天打仗,晚上学习。稻盛和夫,这个人专心致力于一行一业,不腻烦、不焦躁、埋头苦干。

所以我们怎么做?我琢磨出四个一:立足一、贯彻一、持续一、成为一。

第一个立足一,取一舍九,你要成为谁,你的竞争力是什么,你要成为谁,和别人无关;

第二个贯彻一,白天打仗晚上学习;

第三个持续一,用十年之功落地;

最后是成为一,九九归一。

前面三个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情,接下来是几个细节操作。

 

四、营销突破:切入客户的使用场景

营销突破要切入客户的终极使用场景,这方面需要问几个问题:

第一个客户为什么买这个产品,解决什么问题?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?使用感受是什么?使用中有哪些障碍?哪些需求?所以针对第一个问题,就是怎么找到我们的第一客户,第一产品的第一使用场景,然后围绕这个场景去构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

在实践中我们叫三走:走出去,走进去,走上去。最重要的是1号决策位,包括营销1号决策位,也包括产品的1号决策位。很多企业开经营分析会,一半时间看数据,一半时间看结果。通过数据分析本质穿进去,穿到各个使用场景。但一旦穿到产品端,穿透到用户端,再往下,穿透到使用场景端,几乎都是断的。为什么?说明一个问题,根本不了解客户的使用场景,及其糟糕。

讲一个小案例,这家企业卖床上的四件套,它在商场里面卖,发现卖的不好。发现有一个使用场景没有介入,铺到床上,铺到家里。每个家庭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,地板的颜色,窗帘的颜色,床的形状,这个使用场景就会产生极大的需求。

所以他们搞了一个方式叫上门试铺,把床上四件套到客户家里试铺,根据客户的场景做解决方案。它的使用场景一旦找到了,客单将是门店里面的三到五倍。

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?营销知道这个事情,为什么不介入客户使用场景呢?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。这里面又是人性博弈的过程,你和客户是形成深度互信?这件事情对客户是麻烦还是增值?

其实反过来和战略选择、取舍有关系。你发现你根本没有时间做这个事情,因为要卖很多东西,能够讲出来就算不错了。所以当年安徽宣酒,把它下面十几款酒砍掉,只剩下一款酒的时候,你万一做不好怎么办?

过去我们卖很多酒,员工根本讲不出来酒的特点。现在就一款酒,讲的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所以你搞了很多产品,员工根本就讲不清楚。

 

五、精益生产:一次性把事情做好

今天在企业的生产角度,标准颗粒度粗,人来人走,对品质影响极大。标准没有极大提高,越做标准越低,最后产品即是人品的体现,企业的产品是最末尾的员工决定的。

所以大家思考一个问题,一个企业的品质是由最高的员工标准决定的,还是最低员工标准决定的?一定是最低的员工决定的。99%的员工是很高标准,一个人是极低标准,一个人把所有标准全部拉低。

如何去把每个员工的标准拔高?这件事情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。这件事情从实际操作角度怎么做呢?叫“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”。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标准,比一比就知道了,做事情比一比,比的成果标准,思想标准。

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,表面是看方法动作,实际比的是每个员工思想意识。请问各位,这是不是人性博弈?最重要的是构建企业的高标准,水涨船高,不断的拔高。比完之后要重新定标,然后再比,然后再超。

所以我们坚定的认为,创造就是无中生有。就是把人的潜能逼到极致,就是生命的绽放。

 

六、研发突破:50%时间泡在市场

研发要突破创造高价值,必须有50%的时间要泡在市场。因为研发是谋取明天的财富,生产是造就今天的成功,销售是拿到当下的订单。

所以研发人员,比营销更要早介入客户场景。而这件事情很多企业完全做反了,闭门造车,加油添醋。所有做服装的天天搞SKU,然后卖的极差。我们的设计人员天天在家里搞衣服,这是一个问题。所以我们每一位研发都要介入到客户的使用场景,如果不介入,我觉得没有未来。

这个事情怎么做呢?我发现几个点:

第一时间投入;

第二个是介入到场景端;

第三个不是憋大招,大招憋不出来,研发憋大招是相当残酷的事情,根本做不到。

研发是持续性迭代,持续的频次够高够快,这个就是大招。研发实现战略性突破的时候,最大的问题不是一次性把大的痛点解决掉,而是持续性迅速的小迭代。

 

七、业财一体:财务介入业务端

财务第一是保驾护航,还有就是助推业务。财务分析经营数据,保驾护航。如果介入业务端,助推业务这个事情,去打造战略大单品,打造竞争力方面,它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价值呢?这个事情摆在所有企业财务面前。

虽然现在很多企业提出业财融合,业财一体。但这个背后我们发现基本没有融合,或者根本就没有一体。财务依然是财务,业务依然是业务。而最大的问题,两者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厚。

财务对业务缺乏深度了解,缺乏战略与宏观视角,财务BP工作没有重心,业财一体化价值没有体现出来。

 

八、人力合伙:激活人性提升人效

一方面是财务助推业务,另外一方面就是人力助推业务。

从人力资源怎么激活人性提升人效呢?人力资源要懂业务、促人才、推文化、强组织、优机制。

懂业务是什么意思呢?紧贴一线,理解业务逻辑,从业务角度看组织。没有做过,理解是极大的问题。促人才,不理解业务,人才怎么促?强组织也是问题,优化也是问题。一切问题在于业务本身并不熟,并没有去做。所以站在岸上说游泳,永远游不好泳,这个是现实问题。

1、业务不熟,缺体感。西方的MBA,EMBA是工作了以后再读的,我们是读完之后再工作。在学校读的四年管理,读的一头雾水,没有做过,也不知道怎么管。

所以现在企业怎么做?招一批孩子先到业务端滚两三年,再从里面分。对人敏感的搞人,对事敏感的搞事,对研发敏感的搞研发。管理不介入业务,就是无源之水。最后造成的结果,就是一大批空谈家。所谓的专家,都是不懂业务的专家。

2、能力不够,专业知识缺乏深度。

3、方法不当,没有干出差异化。

4、地位不高,起的名字特别好,叫BP,干的都是助理的活。

5、价值不高,做了很多无效的加载动作,导致业务繁重,甚至跑不起来。

怎么做?管理我觉得太耗费时间。大家都说管理就是管理每个人,我认可。但是一旦进入到微观层面,就有很多的事情,相当的耗费时间。如果造就组织的江河大海去引导,然后去改变个人。

改变组织,改变集体,和改变个人,哪个更容易?我的结论是改变集体比改变个人更容易。因为组织的滔滔江水会带动人性。

 

九、IT信息化:反向梳理打通流程

大部分企业没有目标,杂乱散的目标采集,最后到数据的汪洋大海,把企业搞的非常累。最后是信息误差,一地鸡毛。

怎么做呢?通过财务数据,KPI数据倒推构建。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呢?

数据有了基础是本质,在意识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构建这个数字世界。他们讲人工智能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构建一个链接,在物理世界和意识世界构建一个数字世界。意识控制了物理世界。

心智载体,心就是万物。过去我们叫唯物主义,先有物理世界再有意识世界。但是唯心主义是先有意识再有物理世界。如果把物理世界和意识世界链接产生数字世界,数字世界就会穿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。

所以最后发现,世界本质有知,道可道,非常道。

 

十、创新迭代:白天打仗晚上学习

回到基本点,回到底层逻辑,创新迭代,白天打仗,晚上学习。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。一天吃三吨饭长身体,我们一天要学习,长脑子,不能光长身体不长脑子。

没有一个组织靠无知和松松垮垮能够打赢战争,围绕战略最大的难度是调整我们的组织能力。我构建两个机制,学习文化+PK机制,白天打仗晚上学习,义利结合。

我们4N绩效叫飞轮转动,现在我们在企业推五大使用场景。每天晨夕会、周增长学习会、月经营分析会、季度战役PK会、年度目标推演会。

先把五大使用场景锁定,锁定好了之后构建飞轮,先转起来。最重要的是形成春夏秋冬的四季战歌。

最后一句话来结尾:当时代给了中国人机会和可能性的时候,他们就像鸡毛一样,有了风就能飞上天,人一辈子有无限可能,一切基于你的思想转变。

所以打造新质生产力,跟外界无关,和我自己有关。我们能做到,我们可以做到!